1960年牧区藏獒什么样?
我爷爷是六十年代初支援青海牧民的知青,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关于狗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他的牧区和周围的无人区(这里说的无人区不是指可可西里的无人区)。 我爷爷说,那时候牧业生产主要是靠畜群流动放牧进行,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要赶着畜群沿着固定的路线进行转场,也就是所谓的春荒和秋荒,在途中要搭建帐篷定居下来,开垦荒地,种植青稞,等待来年转场时继续出发。
春天来的比往年晚一些,当其他地方的草地刚刚泛绿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开始融水解冻,所以今年的转场比往年来得又晚了一些,在途中遇到了暴风雪,许多瘦骨嶙峋的牛羊在寒风中哀鸣,我的爷爷和他的伙伴们用尽全身力气驱赶着畜群一步一步往前走。 到了第三天,他们在距离前方的营地还有不到十公里远的地方扎下了营帐,当天晚上气温急剧下降,我的爷爷回忆那天的夜晚像冬天一样寒冷,狂风在草原上呼啸,他们几个人紧紧裹着大衣蜷缩着入睡。
清晨,我的爷爷醒来打开帐篷一看,所有的东西都被冻住了,就连帐篷上的布条都结成了冰凌,他惊奇地发现,一只全身长毛的巨犬趴在帐门口,身上的长毛被冻成了一块块亮晶晶的冰块。 我的奶奶正好从帐篷里出来看到这一幕,吓得不轻,指着那只大狗惊呼有鬼啊! 这时,我的爷爷才看清那只大狗的样子,浑身雪白无一丝杂毛,眼睛炯炯有神,不,应该说是两只绿色的眼睛。
我的爷爷说,他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浑身发冷,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新疆最南部靠近沙漠地区,没见过多少野兽,更别说如此巨大凶猛的野生动物了。 我的奶奶拿了一根棍子准备去戳那只大狗,我的爷爷拦住了她,对我说,那个时候他就觉得那些传说可能都是真的——那些传闻中说在野外遇到狼的时候千万不能惊动它,一旦狼感觉到你是害怕的它就真的会攻击你;另外就是关于妖怪的传说,据说妖怪最喜欢吃怯懦的人。
我的爷爷说,他从来就不相信这些鬼怪传说,但那天早上他看到了那只大狗之后,他发现这些传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人的怯懦是真的能够被动物感知到并且激发它的野性。 后来,他们的帐篷慢慢融化,那只大狗好像也明白他们的危险已经过去了,慢慢远离直到消失。
1959年10月起,应西藏工委和军区首长的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等单位的20多位动物学工作者组成“西藏兽类考察队”,在西藏动物研究所和西藏军区后勤部的协助下,于1960年3月中旬先后进入西藏工布地区,历时5个月,在米林县、林芝县、波密县和墨脱县等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考察。获得各类兽类标本近1500号、照片200多帧。有关资料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考察报告》有详细载记。
考察队在工布地区的乡村之中见到了不少家养的臧狗(藏獒)。据当地同胞相告,在西藏南部波密一带,家养臧狗很多,藏民常把这种狗看作是家里的一员,并给狗取有名字,用很好的器皿喂养。在工布地区,臧狗多是专用来保护牲畜和家产财物的,所以多饲养在牲畜棚内或大门边,很少被人牵起来跟随行走。臧狗在发情时,常对着月亮叫个不停,声音威严宏大,在夜深人静的山村,回声四起,显得深沉、恐怖。臧狗善跑,喜吃骨头。
臧狗毛色有纯黑、铁青、黄褐色等,一般头大、嘴宽、毛厚,额上有突出的皱纹。雄兽体长1300~1500毫米,尾长480~530毫米,肩高680~750毫米,体重70~90、甚至110公斤,雌兽略小。体毛长而稠密,由外向内有3层,最外层毛最长,直立,不贴伏身体,多呈灰色和褐色,内层毛短,为绒毛,在绒毛之下为一层油质的皮。
脸毛很短,但下颚和颈部则有发达的长毛如“围脖”一样。毛色有黑色、铁青色、黄褐色,灰色、白色等,或前部毛色深,后部浅,而出现前后两色的毛。头大,嘴部很宽,额部的皮肤有突起的皱纹。颅骨宽大。耳部小,直立而前倾。尾部粗大,长毛覆盖,常呈半圆状上翘。
臧狗是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适应了特殊严酷的生态环境的犬种,对高原上各种自然灾害(雪崩、山崩、冰雹以及严寒、缺氧等)有极强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且十分勇猛、机敏和忠诚。据当地牧民相告,这种狗不但能成群扑杀前来偷袭的狼群,而且在山崩、风雹将至时会狂吠不止,提醒人们防范(臧狗对将要来临的暴风雪也有预兆性吠鸣)。在人和野兽发生争斗时,这种狗能不分对象奋勇救援其主人。
臧狗也常被当地人(多为游牧民族)用来当作乘骑,背负物资等。臧狗善跑、凶猛,肉可食,皮(毛)可制珍贵的皮鞍和皮衣等。因此,有的地方“有人家就有臧狗”,当地牧民居住房屋和马厩多敞着门户,毫无顾虑。由于臧狗是青藏高原因地制宜的特产资源,不仅在当地,而且在云南、四川、青海等邻省亦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