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恶霸什么是?

逄崇远逄崇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所谓“排恶霸”,是民间法医学的一个概念,特指对于非正常死亡尸体的处置。在古代中国社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尸体冷藏设备,尸体大多在短期内就腐坏、溃烂。为了避免不良气味扩散和避免尸体虫蚁侵袭,同时为了防止家属由于哀痛过度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必须将尸体尽快处理好、火化或深埋。这种及时处置尸体的行为就是“排恶霸”。

与之相对的是“停灵堂”,即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处理的尸体暂时停放棺木中,等条件成熟之后再行处理的一种做法。 古代中国社会,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对不同身份者所规定的丧葬礼仪也是有严格规制的,不得逾越。这种规矩和礼制,就是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参见本系列第二篇文章《古人如何治丧》)。 由于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丧葬礼仪的差别,除了已经腐败变形的汉代外,周秦之世,乃至春秋战国,社会上下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天子诸侯大邦君主的葬礼当然是庄重而华丽的;乡间野夫的葬事则简单而朴素。但是到了两汉之际,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尊卑贵贱之间不再是泾渭分明的鸿沟,这种差别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崛起,他们的丧葬又恢复了周秦汉前的等级风范,极尽奢华之事。这既是为了彰显家族的身份和荣耀,同时也是因为此时贫富差距拉大,贵族人家拥有足够的钱财来置办体面的丧仪。

平民百姓当然没有能力去模仿贵族的丧葬风气,但他们有了选择性,可以选择土葬或者火葬。选择土葬的,可以根据自己经济条件的限制,买少量的土地作为墓地,把亲人的遗体安葬其中。如果是火葬,则直接将遗体置于炉火之中焚化。 唐宋以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门阀士族的威权逐渐被削弱,普通老百姓的丧葬开始越来越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礼”,也就是今天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入土为安”。但在帝王之家却发生了变化,宋元以降,帝后死后多以纸糊景阳宫,俗称“驾崩”。元代王实甫著《西厢记》中就有“纸糊的西山来了”之句。明代以后,皇帝死又称“山陵崩”。清初沿用明制,但乾隆以后,又改用“驾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