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会传播出血热吗?
出血热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后,潜伏期为3~4周,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背痛、全身乏力等,体温多在39℃左右,少数患者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后症状逐渐缓解,但患者的体征如咳嗽、咯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可在一周后仍然继续存在或恶化;在发病后的第7天左右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其中以颈部淋巴结为主,其次是腋下及腹股沟处,质地软而且无触痛感;部分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周内出现肾损害的现象,包括蛋白尿、血尿、少尿或者无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而死亡 。
值得注意的是,本病虽然临床表现多样,但多数为轻型或不典型病例,且往往具有自限性,大多数在3~4周后自愈[1]。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属于RNA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该病毒的基因组高度变异,现有病毒基因型的划分主要依据核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已发现4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抗原性较稳定,而同一基因型内的毒株间免疫原性无明显差异。
为了区分亚型,将HV-1命名为A型,将HV-2命名为B型,根据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通的汉坦病毒株主要为I型和II型[2]。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的不同,汉坦病毒可分为3种感染类型:动物源性、植物源性和人源性。绝大多数的动物源性病例(80%)发生于春季,与啮齿类动物的繁殖期相近,可能是病毒从啮齿类动物体内释放所致;植物源性病例(15%)多发生在夏季,可能源于植物组织中含有大量病毒;人源性病例(5%)比较复杂,可能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有关,也有研究者认为与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有关。
目前,对汉坦病毒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特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其疫苗等方面。对于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由于尚无特效药物,当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给予相应处理的措施。例如,当患者出现肾损伤时,应及时进行肾功能替代治疗;如果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及时吸氧;出现低蛋白血症时,应及时补充白蛋白;对于高热患者,可适当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