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到底有多少品种?
世界各地的养狗人士都非常注重对爱犬的选择,为了获得一只外表出色、性格合适的宠物犬,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不远万里从其他国家引进犬只。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类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多的宠物犬品种,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恩怨情仇”。 早在中世纪欧洲,养犬就已经非常普遍。那时的人非常喜欢猎狐,而猎狐的主要工具就是猎犬。为了得到一只出色的猎犬,人们开始大量繁育猎犬,并让它们参与各种训练和竞技活动以挑选最优秀者。经过无数个春秋繁衍,人类的确培育出了许多体形外貌特征各异的猎犬品系。
但问题是谁能够决定究竟什么样子才算一只好猎犬呢?是体型大还是体格壮?是脑袋大还是嘴巴长?是耳朵厚还是尾巴翘……显然,单凭几个外在的特征是无法判断的。于是,人类的育种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1850年左右,美国的育犬爱好者发现,如果两只性格相近的猎犬交配繁殖,所生的幼崽往往会同时具备双亲的优良特性;而如果将不同品种的猎犬进行杂交,其后代则很可能会综合各个遗传因子,从而形成具有新特性的猎犬品系。这一发现为近代宠物犬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随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育犬协会逐渐兴起。这些组织在帮助人们培育新犬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德国牧羊犬、法国斗牛犬、苏格兰牧羊犬等当今常见的犬种都是由相关协会牵头,通过一系列杂交配种实现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犬种都会被认可和接受。就拿德国牧羊犬来说吧,它是在1939年被德国牧羊犬协会确定下来的标准外观样式。而在该协会成立之前的数十年来,各地育狗之人早就在使用德牧作为杂交母本,繁育出许多外表类似的幼仔。德国牧羊犬及其相似品种的流行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