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长肉怎么办?
人的眼睛可分为眼球和眼壁两大结构。眼壁从内到外共分5层,分别为:眼表面:眼表面包括眼球壁最内层的视网膜、眼结膜和虹膜。视网膜:位于眼球室中,是一个布满血管的薄层,有“视觉第一层”之称,其感受光线,并将光线信号传入脑中,产生视觉。由于视网膜中央部有很多的视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因而这里是最富于颜色的部分(黄斑)。眼结膜:包围在眼球表面,分覆盖在角膜附近的眼白和上颅骨眼眶内的眼黑两部分。因为眼球的转动,眼白会自行被揉按,因而平时我们所见的眼白实际上是指眼黑。出生以后,眼白才开始出现。虹膜:位于瞳孔之后,眼睛的黑色部分,即眼珠,如同照相机的光圈,可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强度。瞳孔:是虹膜上一小片透明的膜,其大小可沿巩膜中央沟、垂直方向或偏离中心的方向活动,在明暗不同的环境下,可大小不同地开大闭小。巩膜:眼壁的最内层,俗称眼白。是由胚儿时期的巩膜卵黄所发育而来。脉络膜:位于巩膜内面,视网膜外层,薄而松软,具有营养视网膜的作用。
眼内有5种主要器官或组织结构:
1、角膜:是眼球壁最前方的一层透明皮肤样组织,光滑、透明,质地坚韧,对于眼球壁不可或缺的防护作用。实际上皮细胞呈三角形且质厚,富含血管和神经,对炎症、磨损的反应较为迟钝,具有抗损伤的能力。
2、房水:呈透明的液体,位于角膜和虹膜之间,是泪腺的延续,具有营养、润滑眼球的作用。房水生成于睫状突后面的房水腔(显镜下观察为瞳孔区),然后流过睫状隐窝到达泪膜,再经泪腺引流入鼻腔。正常人的房水中含有少量的蛋白和盐分,具有一定的渗透压。房水生成率随年龄、性别、气温、人的活动情况而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分泌房水约100~150ml。儿童房水的分泌量更多,新生儿可达200~300ml;到老年则减少,大约50岁时,每天分泌房水约50ml。
3、晶状体:俗称“镜片”,位于瞳孔的后面,是控制屈光力最为主要的部分。呈双层薄膜状,由透明的组织(晶状体皮质)包围在不透明的组织(晶状体核)外面。双层组织对光线的通过都有一定障力。瞳孔的大小与晶状体的厚度有关,瞳孔越大,晶状体也就越厚。正常成年人的晶体大约是5mm厚,婴幼儿可薄至3—4mm。
4、玻璃体:是晶状体后面由胶原纤维所支持的上皮样组织,呈透明胶体状。玻璃体完全占据了眼球后方空腔的部分,将视网膜包围。正常人的玻璃体是脂质的,由于年龄、遗传、病理的情况,可致玻璃体变性、发生液化、机化而手术摘除。
5、视网膜:是一层很薄、很通透、具有感知光波能力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其中一层是感受光线的视觉细胞,即杆细胞和锥细胞,它从镜头接收影像,并将影像化为神经冲动沿视觉神经传到大脑而感知。视网膜的结构类似于相机中的底片,当光线进入眼球,底片上形成图像,其感光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亦即产生视觉。视网膜上具有感受弱光的黄斑区,其中心有一个直径为1.5—2mm的凹陷,即视网膜中央部。黄斑部由视网膜内屏障和黄斑纤维构成。当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后,聚焦在视网膜之上,视物体形上的细微差异、运动的方向、深浅和距高的感觉,来自与此处的视觉细胞。
尽管眼科医生在19世纪末就已了解了上述结构,但直到20世纪初,仍不知道这些结构如何协助视力。20世纪20年代,德国眼科医生迈耶发现当光线射入眼睛时,视网膜会产生波动。